按语:在高等教育、社会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就业问题实质上是就业生态的问题,三者行为同位表明生态良性,异位则表明生态不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就业,目的在于构筑良性互动的就业生态。
我院连续三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今年虽然有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我院的2009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错。据统计,截止今年的4月10日09届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同期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我院今年稳中有升的应聘签约情况是学院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确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当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主要矛盾,牢牢把握有利于我院加快发展的新兴机遇,进一步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创新就业指导工作举措,精心打造良性互动的就业生态的成效。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重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准创新的突破口,鼓励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上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探索与研究,从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转变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近年来,学院相继完成了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理论研究课题《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省教育厅《以就业教育为依托的高职素质教育研究》,教指委《高职生就业压力研究》等课题,并在各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诸如,在学院学报上发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对策研究》、《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上发表《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等论文,并由梁丽华老师编著的《高职生就业指导》被列为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学院构建良性互动的就业生态理论支持。
学院早调查、早准备、早行动,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学院坚持学生择业意向、市场需求和质量跟踪调研制度,建立、维护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与200多家稳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走亲戚”交流制度,一方面,邀请部分单位提前介入对毕业生的教育和招聘,另一方面,不断地展开调研与访谈,长期有效的合作,使学院与企业双方建立了互信互利的“伙伴”关系。同时,广泛利用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发布汇总《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表》,并在人才交流机构、职业中介机构、人才周刊、各大报刊等信息源中,捕捉有效的需求信息。
2007年11月,对2008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形成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2008年上半年,职能部门、系(分院)陆续访谈人才市场和部分用人单位,开展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调查,形成《关于2008年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2008年6月至8月,通过信函、走访,对2007年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形成《关于2008年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书》,这些调研成果无疑成为学院作为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和优化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构建与经济、行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结构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院今年新增的铁道工程专业,计划招90名学生,分两个班真是根据随着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铁路对高职高专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形势而设置的。在08年,上海铁路局及局属站段于专程来我院招收应届毕业生。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有238名毕业生与上海局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学院把加强校企合作,有计划、有重点地走访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拓宽“工学结合”渠道,进一步推动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做细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抓好“校企合作就业直通车”工程进行点穴。
学院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前厂后校、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培养模式。如通信技术专业开设“通信线路工程班”等实施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订单式”培养;航海类专业以无限航区操作级船员适任能力为标准,使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机结合,在学生获取三副、三管轮适任证书后顶岗实习;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道路桥梁专业工程技术专业开展“丰田维修班”、“丰田营销班”,以校企组合生产性实训基地“金丰汽车维修中心”、“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室”等“前厂后校”模式,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初步形成了“岗位需求导向,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使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学生顶岗实习取薪率在81%以上。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企业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或生产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协调的考核标准及方法,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目前,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达102门。
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上升。毕业生以“素质高、适应快、留得住、动手强”的特点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总体评价率都在92%,合格率为100%。
近几年来,学院形成了既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又强调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注重知行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学院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教育,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面向基层就业。
“希望你能踏实工作,好好为农村群众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09年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一行在浙江省考察调研的情况,在听取了沙智萍当“村官”一年多的工作心得后,吴邦国委员��勉励沙智萍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希望他们能充分利用好所学知识,扎根基层,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锻炼,提升工作能力、素质,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沙智萍是学院2005届优秀毕生生的代表。2006年,她参加海宁市公开招考,从400多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现任许村镇永福村办公室主任。
近几年,学院以行业为背景,校友为依托,努力构筑良性互动的就业生态,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机制,被浙江教育厅评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打造“全员”参与机制,拓展学生就业市场。学院建立目标与责任分解落实的“三级联系制度”,从三个层面来覆盖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学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联系一个教学系(分院),教学系(分院)党政领导包干联系若干个专业和班级,整合资源,抓实抓细就业工作。二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积极性,尤其是发动专业教师深入各行业挖信息、找岗位,借助项目合作等渠道主动向企业推介优秀毕业生。三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泛拓展就业空间。
——健全考评机制,全面开展就业工作评估。学院出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实施办法》文件,年底对各教学系(分院)的就业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绩效、初次就业率指标与专业建设、招生计划、部门考核、先进评比等挂钩,促进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整体水平。
——构建信息情报互通制度,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学院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力度,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审核和发布就业信息,并通过就业网、各系部的网站等途径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就业政策咨询和职前培训。此外,为确保学院-系部-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由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统筹,系部协调,以班级为单位,建立QQ群、短信平台,确保信息不耽误不遗漏。
——实施就业关怀行动,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学院全面调查毕业生基本信息,建立了“双困”毕业生信息库,并根据不同情形采取针对性的援助措施。重点关注四川、河南等外省就业困难毕业生,召开座谈会,帮助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设立两级咨询站,开通“就业咨询专家门诊”。开展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实行学院、系(分院)两级接待毕业生就业咨询制度,每周3次安排专人指导,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系(分院)总支书记、就业联络员分别“坐诊”,为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咨询活动。
学院还把举办讲座、讨论会、座谈会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不断强化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政策和程序的认知程度。例如,学院金仲秋副书记给同学们做了题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的讲座。 讲座围绕着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供需分析;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当前大学生就业呈现的七大趋势;2009年浙江省及我院就业情况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以及国家政府各级部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出台的各种政策与措施,鼓励在座的学生面对挑战,要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