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航路线 航者心语 书海遨游 联系我们
 

《创造的本源》读后感

时间 :2019-01-14

  万维钢老师在解读《创造的本源》英文版时,曾做过一个比喻:如果说我们平时的看书学习,就像是用杯子往桶里倒水。这样,一杯杯地用知识把大脑填满。这本书则直接帮你换个了大桶。

  看完之后不仅桶没满,反而还得去找更多的水,来填饱大脑。《创造性的起源》是威尔逊最新的一本著作,读完会发现标题有些误导,因为威尔逊在书中并没有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而是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阐释了创造性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当前尤其需要把科技和人文领域的研究进行融汇贯通,从而推动人类心智进一步发展的观点。

  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威尔逊眼中,或者说从生物学的视角出发,人文艺术的创造力究竟从何而来?第二部分,在威尔逊眼中,支撑人文艺术发展的基石和理论是什么?第三部分,为什么说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应该互帮互助?

 第一部分

  人之所以是人,恰恰就在于我们不是白天晚上都那么现实。一到晚上就胡思乱想,是智人十万年来生活的常态。而在威尔逊看来,这才是人类创造力的真正 来源。今天地球上仍然存在很少的一些原始部落,那里的人还过着跟几万年以前一样的生活。人类学家把这些部落当做大自然 留给他们的礼物,因为这些部落给人类学家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样本。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

  在长期研究之后,人类学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白天的时候,“原始人”之间的谈话都比较实际,比如打猎的路线,和目标猎物之类的,就和我们白天聊工作一样。但是一到晚上,大家坐在一起,点起篝火的时候,话题就变成了讲故事。男人们总是吹牛,用夸张的精神讲讲自己打死猛兽的经历。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唱歌跳舞、搞一些 宗教活动。总体来说晚上的大部分话题都是脱离现实的,就和我们看电视剧一样。

  有人对一个原始部落做过统计,白天的对话中只有6%的内容是讲故事,而到了晚上,81%的对话都是讲故事。篝火,是个重要设施。篝火让野兽不敢靠近,让人感到舒适。但是威尔逊说,篝火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了安全和温暖,他认为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火实在是太重要了。正是火,给我们提供了想象力。

  我们都知道,人和猩猩的分道扬镳大约是因为六百万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但是,在此后三百万年间,人类祖先的智力水平还有各方面的表现其实并不比猩猩强,也只是草原上一种动物而 已。但是,就在在三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脑容量突然开始变大,从 400cc 慢慢演变到了今天的1300cc,这是怎么回事呢?威尔逊说,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火。一开始出现的肯定是野火,野火会烧死草原上的一些动物,有人幸运地得到一些被烧烤过的肉,就发现比吃生 肉强得多,味道更好,关键是更容易消化。

  要知道,粗植物纤维和生肉对咀嚼能力要求很高,你的牙齿必须很粗壮,下巴必须很宽,嘴必须很大,就好像猩猩的那个样子。而一旦学会了用火,开始吃熟食,就不需要一天到晚咀嚼食物,小下巴小嘴就开始慢慢流行。而且熟食,特别是肉类,提供了更好的营养,人的脑容量就逐渐增加。这个大趋势就是嘴越来越小,脑子越来越大,这才是猩猩和人类真正分道扬镳的开始。不过,虽然说是分道扬镳,但是我们和猩猩在基因层面有98%是一样的,甚至,猩猩在某些方面的 智力比人还强,比如它们很擅长记忆连续出现的一组数字。但是在社交这个关键方面,猩猩远不如人类。

  科学家认为群体的高水平社交取决于个体的三个硬条件。第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你得能设想一个目标,并且制定完成目标的计划。 第二,共情能力,你得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了解别人的感情。第三, 模仿和同情。我们通过互相模仿来学习,我们愿意互相帮助。

  人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而猩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独自觅食,只有小部分时间是用来社交,而人在社交上所花的时间比例远远高于猩猩。这大概就是脑容量提升的好处,有足够容量才容易产生高级智力基因。

  更重要的区别,只有人类有语言。动物也能用声音传达一些信息, 但真正能称得上是语言的,得是更高级的交流。语言的特点是用一些看似抽象的声音符号,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智人的语言到底是怎么起源的,科学家现在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威尔逊不关心这些细节,他强调语言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本能,也是一个文化。说是本能,是因为小孩一出生就对人说话的声音有特殊的反应。不管是哪个种族, 我们用语气、语调表达的意思大致是一样的,这些元素似乎是写在基 因里的。说是文化,是因为各地的具体语法和字词很不一样。产生语言肯定跟脑容量增大有关,不然怎么能记住那么多字词呢?人类有了语言,才有了“人文”这个东西。人文,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创造。





第二部分

   关于人文艺术,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有普适性。比方说,虽然我们听不懂其他国家的语言,但这却并不妨 碍我们欣赏其他国家的歌曲。还有,在一个地方,哪怕是原始部落里, 被视为“音乐”的东西,基本在其他国家和文明的人听起来也是音乐。 再比如,让一个完全不懂西班牙语的人去看一个西班牙语的影片,他也能理解角色的喜怒哀乐,他甚至能大致猜测剧情。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人的同质性,也就是我们都是同一“种”人。

   现在大家都知道,起源于非洲的智人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大约六万年以前,智人离开了非洲,占领了世界各地,这才有了亚洲人、欧洲人 之类的分法。至于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北京猿人、周口店人、元谋人、 蓝田人之类,他们不是智人而是直立人,现在都灭绝了。从智人走出非洲,到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大约用了五万年的时间。五万年对进化来说非常短暂,各地的人还没有产生很大的基因差异,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全体人类的本性是一样的。所以,艺术才具有普适性

   既然艺术是普适的,那要想真正了解艺术,只看文艺史肯定不行,你得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威尔逊说,你需要科学的帮助,才能理解文艺。具体来说,你需要用到五个学科的学问,分别是古生物学、 人类学、心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而这五个学科有一个共 同的根基,那就是“进化论”。

   进化论的基础内容我们都知道,就是有利于生存和生育的基因会流传 下来,不利于生存和生育的基因就会被淘汰。不过,道理是道理,你 要真的去研究人类的所有行为,会发现有一些行为似乎用这个道理解 释不通。比如一个年轻人,为了救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那请问,他这个勇于牺牲的特性是怎么通过基因流传的呢?这个特性可并不有利于生育——英勇的年轻人没生孩子就死了,留下原本的结婚对象去给别人生孩子。

   这个问题,达尔文那时候就已经考虑过了,他的解释是“群体选择”。 也就是对人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族群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如果一个族群有无私奉献的基因,那么这个族群内部的合作水平就比没有无私 基因的族群高。虽然这个族群里有些无私基因的携带者很早就死了, 但是因为合作水平高,这个族群跟别的族群打仗总能打赢,它获得的资源就更多,繁衍生息的能力就更强,无私基因就流传更广。

   这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达尔文的解释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被人 否定了。当时的学者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说有时候动 物看似是做一些利他的行为,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利他,而只是在保护自己的基因而已。所谓的“自私”并非生物个体是自私的,而是“基因是自私的”。基因想要流传,个体只不过是基因传播的载体而已。 比如我愿意为我的孩子牺牲生命,那你能说我这个行为是无私的吗? 并不能。我的孩子身上有我的基因,我牺牲自己是为了把我的基因流 传下去,从基因角度讲,这仍然是自私行为。

  那时候生物学界的主流就认为,所有生物的所有看似“利他”行为, 都可以用“亲缘选择”和“自私基因”解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群体选择。但是,近年以来,剧情又反转了。现在威尔逊在这本书里直接 就说亲缘选择理论并没有什么强力证据支持,而你要想用亲缘选择解 释英雄主义、公平主义这些人类的高贵品质,你得绕很多个弯才行, 很不痛快。威尔逊认同达尔文原本的说法,说像英雄、正义、无私奉献这些道德品质,只有群体选择才能解释得很好。更进一步,对人类来说,群体选择还不仅仅是基因的演化,文化也应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这个物种,现在是基因和文化共同演化。也就是说,人文艺术应该给人提供道德判断,促进群体选择。不能为了文艺而文艺, 而应该为群体进化服务。

  总结一下,在这部分中,我们得到了三点关于文艺创造的内容。第一, 全体人类都是智人的后代,所以人性是相通的,文艺具有普适性; 第二,人类之所以有各种利他的道德行为,很有可能是“群体选择”的 结果; 第三,文化对群体选择非常重要,所以文艺有一个促进道德 的责任。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三部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为什么应该 互帮互助、互相渗透?

   上个世纪70年代,威尔逊曾经表示:是时候将伦理学从哲学家手中夺过来了。

   在今天这本书中,他又写到: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的合作,可以造就全新的哲学……从而酝酿出第三次启蒙运动。从旗帜鲜明地反对哲学,到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我们都知道,学习可以分成两大分支,即科学和人文。

  最初,威尔逊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毕竟,人们的行为都是由生物学上的各种器官配合完成的。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即使可以用科学解释蚂蚁世界的所有行为现象,但就这样转移到人类身上,并不可行。

  因为人类除了拥有生物的基本特征,还有道德理性。我们还有语言、艺术、意识、抽象思维、文化符号等。这些都是无法单纯用科学去解释和指挥的。因此,我们的创造之旅,需要以创新为根本,将二者融合。

科学,包括宇宙中每一件可能存在的事物;人文,则包括我们能设想出来的每一件事物。

  也就是说,科学也好,人文艺术也好,它们在今天都陷入了一种非常细化的领域和视角中,只有借助彼此领域的知识和视角,才能找到更 真实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完成这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持续下去,否则就很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高教所)徐伟


    
 

学院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1515号 邮编:311112

浙ICP备10012098号 Copyright 2013  All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