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航路线 航者心语 书海遨游 联系我们
 

什么是教育

时间 :2013-12-17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总书记的这两次讲话,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航程,他的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振聋发聩。讲话中对教育的重视是最为突出的,要实现“中国梦”,教育要负首要的重大责任;同时,教育必须要与“中国梦”紧紧相依,还必须更加务实。

“什么是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首先清楚、明白,必须对其含义再深入理解。美国教育专家菲利普•W•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2012)一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答案,可以通过阅读较为清晰地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深遂的问题。

一、教育的定义

在通常的词典中,我们可以查到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我国传统教育中,《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菲利普•W•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一书,通过对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荣誉教育协会上讲话结束语提出的四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提出自己对“教育”定义的主张。他理解的杜威之问是:

1. 什么称得上是教育?

2. 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3. 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

4. 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口号?

他认为教育的定义应该是:

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

二、教育的使命与本质

杰克森阐述教育的使命是“贩运真理”,他解释五种不同的真理:

1. 事实性真理,是真理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可以在一瞬间或者易于验证的感觉的传达;

2. 系统性真理,是以复杂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要素由无数的逻辑和推理连接在一起的;

3. 工具性真理,是有关方法论的,涉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显示出方法并规划应采取的步骤;

4. 道德性真理,是有关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真理,包括与自己的关系、与同胞之间的关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5. 主观性真理,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自己信以真的真理。

他认为“将贩运真理视为教育的使命”,对于不同的真理有其意义,事实性真理,大量出现、易于获取;系统性真理,就是“文化传播”,是开放式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保存和传输这些内容;工具性真理,往往与实际行动有关,其实践性大于理论性;道德性真理,是对人类社会的福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观性真理,对教育者尤为重要,考察形成教育的底线。

杰克森表达的教育的使命,结合我国传统对教育使命的主张,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思想教育;传授学业、技能,使学习者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各种技术、理论知识;解惑释义,解决困顿、迷惑,帮助学习者面临未知事物之时,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解开困顿、迷惑。

杰克森还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不能直接体验出来的,它不能通过经验揭示出来,它只能被推断出来。他认为,无论身处哪个领域,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无条件的或者坚定的行动者会识别出真正的教育的本质。我们的理解可以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论述教育的本质,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业已成为数千年来儒学的“垂世立教”的目标。

三、教育的先决条件

杰克森认为,“教育持久进步的唯一希望就是个体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

儒学中教育的过程,“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这种内在的追寻,就如同书中所说的对主观性真理的追求,“紧迫之中所秉持的信念,即教育更多地是追求真理而不是知识的传播,以及教育者主要关注的”主观性真理,是“利用它更能取得启发性成果”。

教育的先决条件是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通常必须经过耐心的训练”。他说“教育主要是通过选定一套限定的认知对象,以课程内容的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内容上,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足够长,能够达到预先确定的洞察和理解水平”。

他认为,“思维可能自然地倾向于行使自己的自由”,在最好的条件下,其最终管理者不是别人,正是思维本身,思维在做自己的事情,行使自己的自由、沿着自己的轴线转动、发挥自己的潜力。 具体的先决条件有三个:

1. 让思维运动着,教育为思维活动开辟渠道,保持它的焦点,确保它在正确的轨道上;

2. 以信念为基础,有效的教育是基于一种信念之上的;

3. 理性至上原则,教育主要关注理性的增强,“仅有常识远远不足使人类保持理性”,“人类的理性理建立在以爱搭建的构件基础之上的”。

四、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

杰克森书中用到一个例子,卡罗尔大学校园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卡罗尔大学/大,足以服务你/小,足以认识你”他认为:“大,足以服务你”,是指在大学环境下,意味着有足够的物质设施,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丰富的课程设置,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挥智慧才能的选择和机会。“小,足以认识你”,意味着在为所大学里,学生不会没人管,他们不会在人群中迷失自己。大学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将学生视为个体对待,认识他。

他认为将“爱”、“情感”的引入,才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爱在教学和学习中的首要地位”。“没有多种形式的情感表达,教育会失去其很多的吸引力,它的终极意义会被剥夺”。在教育中,“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是如此”。正是爱的胶水,将事物粘在一起,让它们凝聚在一处。

教育事业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党的十八大更加强调教育“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书中也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项道德的事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目标是改善,它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老师以及学生,比现在更好。放眼全球,它尽力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姚钟华 2013.12.13

    
 

学院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1515号 邮编:311112

浙ICP备10012098号 Copyright 2013  All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