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航路线 航者心语 书海遨游 联系我们
 

访 德 札 记

时间 :2013-09-22

今年暑假,学校选拔了10位学生赴德国外贸交通学院(简称DAV)进行短期交流。作为带队教师,我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了整整10天,一起参加了DAV的课堂教学,走访了公司企业,后期参观了德国不同城市的著名文化地标。10天时间不长,但是我试图通过密切的交流、贴身的观察,来了解我们的年轻人的所思所为,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来提供更符合我们的年轻人需要的教育服务。

一、不读书的年轻人?

前不久,一位印度工程师写了一篇文章——《不读书的中国人》。文章引起了微博热议。中国当下不读书的风气甚至引发了外籍人士的忧心忡忡。去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国人读书每年人均不足4本。而在德国、法国,无论是公园还是路边咖啡馆,常常可见捧着一本书、物我两忘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鼓励我们的年轻人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所以在德国的第一次主题讨论就与读书有关。

第一次自由晚餐时,我问同学们: “ 你们课余都看些什么书?” 这10位同学是千里挑一选拔出来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满以为会收获一张内容丰富的书单,但是回答却令我大出所料。10位同学面面相觑,然后说“不看书”“没时间看书”——除了两位同学给的回答是“我看《读者》《青年文摘》”“我看看心理学方面的”。我原本想接着问“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之类的问题,但是同学们的坦诚相告使我惊讶,也让我好奇。“那么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提升自己呢?”“社交。交朋友。”“各种工作啊。” 那么,我继续问, “孔子说交朋友要 ‘友直、友谅、友多闻’, 你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交的朋友是益友呢?” 当天的讨论从晚上7点一直到10点多,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当时,“不读书”占了绝对多数,似乎没有人觉得会有问题。因为,这些学生的成绩都非常好——考试拿高分不是问题。

随着访学各项活动的推进,发生了几件小事,也证明了同学们“不读书”并非自谦。第一件事,DAV的麦奎恩教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课,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项讨论。课的最后他问道:为什么没有人向我提问、向我寻求最直接的指导? 这显然给同学们以头脑的撞击。此时我插话道: 麦奎恩教授对大家的提问,就是要求大家从思维上进行突破。正如《论语》中“君子不器”,就是说一个君子不应当像一个盛放东西的容器那样被局限住。这堂课给同学们的印象很深,但是从最后提交的学习报告来看,同学用的却是“君子不弃”——此“弃”非彼“器”。可见,“君子不器”虽然语出《论语》这一中华经典,但同学们是非常陌生的。第二件事,在参观德国文化地标的时候,当地陪同崔先生对德国的宗教改革、马克思主义、德国大诗人海涅等如数家珍,遗憾的是同学们几乎没有任何呼应。欧洲文明于同学们而言是太陌生了,即使身临其境,也很难理解建筑传递的文化信息,对于欧洲花园的欣赏也只停留在浅表的层面,在贝多芬的故居,也很难产生丰富的联想。到了旅程的第六天,有一位同学说道:“老师,我现在发现,我真的读书太少了。到哪里都只能走马观花,没有深刻的感觉。我回去后一定要多读书!”

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踏出国门、在短时间内受到直接的心灵冲击,从而认识到人生应当多读书。时代变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在IT时代里成长起来,微博微信是他们最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老师的我们,恐怕也得变一变老观念——“不读书的一定就是不思进取的坏孩子”; 还得想一想新方法——耳提面命提倡读书可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效果有限。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让同学们发自内心地感到读书的有用和快乐。现在学院推行导师制和读书节,可以做一些深入的文章。

二、怎样的老师最被年轻人认同

时代变化了,我们的学生也变化了。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我想听一听这一群学院最优秀的学生的直接答案。整理他们的回答,有这样三条特质被认为是好老师的最重要的标签: 1. 专业水平;2. 关爱学生;3. 个性魅力。关于专业水平,学生们的意思是“把复杂的事情讲明白,让我听懂了会做了”,至于是否学术或专业前沿,学生坦诚相告“这个并不能判断”。关爱学生,可以细到“老师在路上遇到我能叫得出我的名字”或者“有一次我课堂上问题回答不出来老师给我巧妙地解了围”这样对学生心理上的亲近和关心,也有“关心我的实习和工作”“毕业论文改得密密麻麻”这样的职业引导和敬业精神。而个性魅力,学生希望“老师能有幽默感”或者“知识丰富气场强大”,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有所期待,并对课目爱屋及乌。这三条特质分别体现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爱的期待和对于美的兴趣。这三条都要做到,显然不是容易的事,例如幽默感就更多是天生的个性。但是,专业水平、关爱学生、个性魅力,既然是我们的学生想要的,作为老师,就只得从这几方面多下功夫。毕竟,教师的职业愉悦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当上完一节精彩的课,看到学生闪闪发光的眼睛,那种点亮一盏乃至多盏灯火的喜悦,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难以替代的持久的快乐与满足。

今天的教育,教师应当走下神坛,走到同学们中间去,在实施“引导者”的义务和责任之前,先做一个积极的观察者,再做一个耐心的等待者,给予学生持续的鼓励和方向方法的指引。在这个发现学生、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在积极地反思自己、提升自己。从这个意义上,不正是师生作为“合作者”的体现吗?我想很少能有什么职业像教师一样,通过工作的对象来获得直接的鼓励和指引了。为此,我们当怀有一份珍惜心、一份敬畏心,这是我们作为教师获得的内在滋养。

三、年轻人的自信心如何生长

十位同学每一位都是学生干部,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上的优秀,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自信,应当是他们的共同标签。这在我们每天进行话题讨论时有所体现。虽然个性不同,有的外向,有的内敛,但当被要求谈谈看法时,基本上都能大方地侃侃而谈。但是还是有几件小事,让我觉得需要有意识地点燃同学们的自信心。

第一件事,我们的学生是沉默的听众。在DAV,我们先后上了不同的课程,DAV考虑到同学们的语言能力,安排的是富于互动的课程。同学们虽然听得很认真,也执行了老师的要求,但是基本上没有人提问。第二件事,访问参观期间,多次需要给外国友人交换礼物。因为是非正式场合,我有心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能力和胆量,于是要求同学们轮换着给不同的友人赠礼物,并简单描述小礼物的含义。似乎这个任务也让同学们为难。第三件事,我们在参观贝克啤酒厂时,有一些设备或建筑让同学们好奇。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向解说员提问,而总是试图通过我来做传声筒。第四件事,当我们到达一个餐馆,同学会问我“厕所在哪里”----而不是直接向服务员求解。

这三件事所涉及的语言能力,一个比一个小,尤其是“厕所在哪里”是早就学过的英语基本日常表达。如果说第一个“课堂提问”的场景还有“说错话丢了学校面子”的顾虑和“确实不知道怎么说”的语言困难,那么后两个场景,则是作为大学生完全可以自如应对的。同学们的自我锻炼的积极性,被对于老师的依赖性挤出了。

我决定适当地退到二线,让同学们亲力亲为。第三天我们去访问BLG企业的时候,我请同学们先准备跟自己专业有关的问题,自告奋勇来做提问人,并说如果现场有英语障碍,我会提供帮助。很快有一位同学举手表示她来准备一个问题。虽然第二个提问人,好几分钟之后才有同学认领任务,但这终究是一个有突破的开端。当天给BLG企业人员赠送小礼物,同学们推举了一位女生去交流——过程远比想象的顺利。而当“厕所在哪里”被我无奈地拒绝回答之后——“我在这里和你一样也是陌生人”,同学也反应过来,自己用英语解决了问题。

后来和同学们聊天,他们告诉我,也不是完全不会说,就是怕说错。如何让我们的年轻人不要怕“错”?适当地退在一边,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滋味,由此往复,自信会如松树般不断生长。年轻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试错”。学校能否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教师能否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自信心和积极性往往是双生子。如果我们的学生干部尚且需要在积极性和自信心上更多锻炼,那么我们更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怎样来获得积极尝试的机会?在素质教育学分上,能否有更具体的目标设计?毕竟,少年自信则国自信。而自信,并非无源之水。它需要制度的设计,也需要教育者的呵护。

四、德国年轻人的自信与进取

我们的学生和德国年轻人的亲密接触从抵达布莱梅机场就开始了。在随后的几天中,同学们或是一起晚餐,或是参观校园,或是一起上课,对德国年轻人有了整体的印象:勤奋以及自信。DAV学院的德国学生开朗自信,非常守时。虽然我们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太好,但是不影响他们和我们的学生的交流热情。我们到达汉诺威大学时正逢星期日,但是开放式自修室里坐满了研读的年轻人。在咖啡馆和餐厅,虽然天气很好,但是闲适地打发时光的多是白发老人,年轻人非常少见。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在法国见到的年轻人,他们三三两两在街头抽烟,或者泡露天咖啡馆,看上去要比德国年轻人优哉游哉得多了。债务危机阴影下的欧洲,希腊、西班牙、法国都陷入泥淖,唯有德国仍然扛着欧洲火车头的重任,经济稳定,社会发展,我想这和整个国家崇尚敬业务实的氛围是息息相关的。

德国所奉行的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理念,为它的高水平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绝不会妄自菲薄,觉得没有接受学术领域的教育是低人一等。孩子们从小学毕业起接受专业教师咨询,到高中进行分流,一类往学术研究领域深造,另一类往职业领域发展。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尊重,在薪酬和文化上都得到体现。而往职业领域发展、上各类应用技术学院的学生,同样有机会在不断丰富工作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深造,获得硕士文凭。

相比而言,中国的传统观念仍然是“学而优则仕”,对个人价值的多元化虽已有突破,但传统观念仍然占据强大的地位。这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源素质,也使得高职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摆脱相对自卑的心情。不断提升我们的高职教育服务,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投身于职业技能学习,这需要在观念上逐步引导,也需要后续机制的持续激励。

五、行动着的年轻人

我们的年轻人当然也让我看到了积极的一面。比如,良好的团队意识。积极的相互沟通。对职业未来的思考。初步显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比如到最后几天,同学们对我这个带队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他们能积极地和外国友人聊天,简单介绍中国,介绍杭州。在行程最后一天,我要求同学们每个人在回国十天内上交一份个人总结,要求同学们谈自己的真实体会。

大多数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给我发来了总结报告,并且有几位同学写得纲举目张、图文并茂。从报告中看,德国访学之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此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并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报告是足以让老师欣慰的,并且相信他们的所闻所见所思,将触发其他同学的向往和思考。他们,会是星星之火。

有一位同学的报告交得很迟。我读了之后,发现文中有80%来自我旅程中每日发布的微信。犹豫良久,我告诉他:文章可以有长短,文采可以有丰欠,但是学习报告是要总结自己的感受。另外,谢谢你喜欢我的微信发布。——后来,这位同学重新写了一份。我想他虽然试图取巧,但是最终,他采取了正确的行动,仍然是好样的。

结 语

短短的十天访学结束了。我和同学们之间讨论的话题还包括“关于教学改革”、“谈谈爱情”、“朋友的定义”、“做大公司的小鱼还是小公司的大鱼”、“不开心时怎么办”等等。我不想用华丽的辞藻赋予这短暂的访学以多么深刻而宏大的意义或者主题-----尽管它的深刻意义会在日后缓慢而自然地发酵,沿途看到的人文风景或者体会到的德国的教育制度,也在团队报告中总结,这里不再赘述。我只是借这个机会,观察我们的年轻人,这些我们试图提供优质教育的对象,并思考: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

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美德,教人抵御个人的贪求,教人跟随理性的指引。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更快乐、更安全,少一些焦虑、少一些偏见。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的天性达到完善。当然也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为着智力的培养。

我想,这些哲人说的都对。然而不论怎样,今天的教育,应当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生共长的过程。如果这篇朴素的小文能够让我自己,以及我的同事们,看到我们的学生的一个点或者一个面,并以此思考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那么,这篇小文就算是抛砖引玉了。

2013.中秋

    
 

学院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1515号 邮编:311112

浙ICP备10012098号 Copyright 2013  All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