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讯(通讯员 陈建良)2013年8月27日,中德SGAVE项目第二届项目沙龙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由德国GIZ的高级项目经理Dennis Horch先生主持。会议主要针对一年来项目运行的执行情况,新增院校的考核情况,以及针对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共有6所院校校长、10几位分院院长参加。我校王怡民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开始时,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杨云峰院长代表学院致欢迎词,介绍了学院的概况。接着,Hans-Peter Faber先生代表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汽车品牌战略与职业教育的共赢关系。Dennis Horch针对中德SGAVE项目的特点,五大厂商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及教育部设立的十个工作包内容,向在座的25所中德SGAVE院校领导进行了详细介绍。Dennis Horch认为,中德SGAVE项目应该说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教学理念改革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德双方政府十分重视。依托这个项目,借鉴德国“双元制”,以点带面,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接着第二批院校领导纷纷就项目的执行情况做了汇报。各个院校都十分赞同中德SGAVE项目在教学改革上带来的巨大贡献,认可这一个与众不同的校企合作项目。第二批院校基本上都投入了100-300多万元,配备了最好的教师。领导们表示一定会一如既往支持这个项目,也将逐个兑现争取项目时的承诺。并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等表达了浓厚兴趣。并探讨了在实验班组建的方案中,可否加入职业倾向的选项。
王怡民院长代表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第一批合作院校校长做了关于项目成果推广的主题报告。报告会上,王怡民院长认为,第一批合作院校在合作过程中,已经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共识,积累了一些成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继续面临着一些理念的冲突,硬件设施的不足,工作过程的脱节等等困难和挑战。通过第一批院校两年多的实践,培养的学生在短期实习期间,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部分已经是企业的重点培养骨干和关键岗位人才。实现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其培养模式也符合我国国情。
针对中德SGAVE项目长期规划,王怡民院长同时也提出了三个思考问题,与在座兄弟院校领导们商议。一、中德SGAVE项目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如何完全实现本土化?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生源种类繁多,有普高生、中职生、五年一贯制学生、“3+2”学生等,在中德SGAVE实验班组建时,如何综合考虑。三、一个学校4个老师不足以支撑3个班级的教学。如何增加老师、降低师资培训经费是该项目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此外,中德实验班就是实验,是一种探索,一种改革。25所合作院校都有很高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中德SGAVE项目会形成很多办学成果。成果的评价、推广,应该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
|
|
|
|
上一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汇报会在校举行
下一条:机电学院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