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7月13日《温州新闻》 作者杨国华(驾20班))
儿时的老屋,有两扇大门,门后,放着一根黝黑粗壮的木门闩。
夜幕降临,临睡前,母亲就会与父亲说,把门闩好吧。然后她又回去检查一番,看看父亲是否插好了门闩。母亲时常喃喃而语:“只有插上门闩,就会把黑暗和恐惧拒之门外,把光明和温馨留在家里,睡觉才会踏实。”
门闩是竖着插的,坚硬沉重。父亲说他自有记忆起,这门闩就一直存在着。爷爷说,这房子是他小时候,我家太爷建造的,有了这房子,就有了这个门闩,可见其使用有多久了。
那时我们农村里,无论春夏秋冬,夜幕降临,鸡鸭归窝了,习惯上会关上门,可是不会插上门闩。不插门闩,左邻右舍可随时推门进来,婶婶嫂子们还可进屋与母亲聊家务事,叔伯堂哥们也便能入门与父亲谈些家国和农活事。只有门闩在门上一插,门内与门外的人就只能隔着门在说话了。
寂静的村庄,静谧的房舍,躺在床上,听到哪一家门前有对话的声音,就知道那家那户的人就要睡觉,门闩已经插好了不开门,来人只能在门外对话。门闩,对家而言,是守护神;对外人而言,是一道不可冲破的防线;而对亲人而言,是深深牵挂的一颗心。
父亲说起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到温州读书,每当年底快放假之时,奶奶想着他就要回家了,夜里不插门闩,怕我父亲在半夜回家,闩上门会把他挡在了门外。父亲说他饿着肚子走了两天的路,在两双草鞋都磨破鞋底后,在天刚刚变黑大家都已入睡之时,他拖着无力抬起的双腿,推了家门,发现没有上门闩,他心底一阵激动,知道了奶奶很想念他,于是就跌坐在门槛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杭州读书,也是年底放假之时,我写信告诉了父亲母亲回家的日期。那时从杭州回萧江老家须到温州转车,原计划坐夜车会在第二天白天到家,可是由于路况差,行程竟然用了24个多小时。母亲等啊等,夜晚来临之时,她关上大门,也没有插上门闩。我摸黑推开吱吱哑哑的大门,发现门没插门闩,知道母亲在等我回家,眼眶一下子湿润,张口就喊叫“妈妈,我回家了!”
门闩还可当作器械之用。那时农村时有发生打架,打不过别人的,就逃回家中躲避,如有追上门来,就会随后拿起门闩当作武器,准备大打一场。有时大人因小孩子惹事而生气,想要打小孩子,急得就会随手操起门闩。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门闩,但都是作器械用的。第九回“嗔顽童茗烟闹学堂”,贾宝玉手下的小厮墨雨,看金荣舞动毛竹大板,“遂掇起一根门闩”与之打斗;第三十四回写薛蟠想打宝玉:“一面嚷,一面找起一根门闩来就跑。”第八十回:“薛蟠更被这些话激怒,顺手抓起一根门闩来,一径抢步,找着秋菱,不容分说,便劈头劈脸浑身打起来,一口只咬定是秋菱所施。”
我家的门闩还承载着我成长的历程。自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时常拿着门闩给我测量身高,再用小刀在门闩上划一横,做一个记号,门闩上就有了密密麻麻的印记。后来弟弟妹妹长大了,看到了父亲给我测量身高,他们也要测量。每测量了一下我们,父亲就会就说了一声,又长高了,然后也用小刀划一下。再后来,门闩上的印记再也分来清是我们兄弟姐妹那一个人的。我读高中的三年间,父亲在我每个学期开学时给我测量一次身高,发现一个学期长1公分,三年里我长了6公分,我觉得那是我人生里长得最快的一段时间。后来,我到杭州读书了,回来时,父亲拿着门闩要给我测量,我摆了摆手说,现在长不高了,就不测量了。其实是我长大了,再也不需要父亲给我测身高。
我女儿出生后,我们住在城市里,没有了木门闩。可我学着我父亲的做法,隔三差五让我女儿站在门框边给她测量身高,用铅笔画一条线记载在门框上。如今,女儿已经成人,在大城市工作,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我依然给她测量身高。
那时农村里的门闩,只不过是晚上睡觉之时防止别人进入家门的形式而已,左邻右舍来往不是一根门闩能隔离开的。如今门闩是一把门锁,表面上看其作用是防盗作用,实际上是把自己与别人隔离开来,在自己的心门上加上一把锁封闭起来,这是一把更可怕的无形的门闩。
《道德经》有言: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关楗就是门闩。意思是说,善于关闭的人,虽然没有门闩,但他人也不能打开。这句话是老子哲学中关于防御的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防御不是一种设置障碍的阻挡,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巧妙的策略。
我想起了宋代诗人刘克庄的诗:把柴门闩定,悄无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