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坚韧弘毅成就梦想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论语·子路》中说的意思是一个人刚劲、坚毅、质朴、木讷,接近于仁爱。有志者不可以不弘大、不可以不刚毅,不气馁于困苦,不屈服于物欲。以仁为己任不可以说责任不重大,以死而后已不可以说路途不遥远。曾子还说:“惟其道之远,必毅而后能致其远,此所以不可不弘毅也。夫其任重而道远如此,此士之所以贵弘毅也。惟其不息也,则无一念之间断,所以不可不毅”。
“因为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有人问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为什么要登珠穆朗玛峰时他这样说,或而群峰连绵,层峦起伏;或而坎坷荆棘,曲折颠簸;或而巍峨雄劲,苍茫壮阔,一路色彩斑斓,一路揽尽物华。人生亦然,人为什么要活着,因为人生就在那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在静默的登山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堂。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 )说过。
静默的登山,探求自我,就是毅力;矢志不渝,克难致胜,就是毅力。
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毅力是心理忍耐力,是完成学习、工作、生活的持久力。毅力就是在我们面临不可预知并且困难无限增多时,没有半途而废,没有颓然缴械,而是凭借坚韧和才智,将每个困难逐一击破,最终高奏凯歌。
交院人要求自己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奋斗终身的毅力,犹如参加马拉松比赛,竭尽全力跑,哪怕路途遥远,也决不放弃,坚持跑、再坚持跑、直到终点。
首先,交院人强调“专注才会赢”,专注是毅力的基础。著名运动心理学家汉森(Tom Hanson)与拉维扎(Ken Rvizza)提出“一次专注一球”(one pitch at a time)概念,强调专注对运动员绩效的重要性,交院人也强调专注对事业成败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专注可以创造出竞争力。交院人要求学会放下,专注于目前必须处理的事情,不要因为已经无法改变而分心,放下前面已经发生的,将手中的事情做好;交院人要求学会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不要让前一次可能的打击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第二,交院人认为“凡事欲速则不达”,恬静是毅力的核心。交院人认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一山更望一山高,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也认为要压制自己的急躁,不能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否则就会违背客观规律、原地踏步。要抗拒诱惑,避免情绪冲动,将目标集中,确定、缩小或降低期望值,积极努力,步步为营,这样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量变才会有质变。
第三,交院人呼唤“山高人为峰”,自信是毅力的关键。交院人希望每个人都要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山再高也可以攀登,自己会站在山的最高峰。个人不患得患失,不主动屈服于一时的失败;不夸大自己弱势,不让弱势遮住自己的强势。每个人必须对要做的事有兴趣,将要做的这件事赋予意义,有意思、很好玩、挺有趣,放松心情,这样事情(对象)也随之会喜欢你。
第四,交院人相信“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乐观是毅力的法宝。交院人希望每个人面对挫折时,保持一如既往的乐观,相信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当急风暴雨过后,乌云散去,太阳重新露头,天空中常常会出现半圆形美丽的彩虹。如果失败了,就自然的低下头,发现的是一条新的路子;如果失败了,就顽强地昂起头,看到的是一片新的天空。已经走到低谷了,只要坚持再往前走,每一步那就都是往上走,往山峰走;已经陷于黑洞里,只要坚持再向外走,每一步那就可能露出曙光,见到光明。
交院历史:弘毅宽厚,卓越辉煌
交院的历史是厚重辉煌的。学院前身系创建于1958年的浙江省金华公路学校和浙江省航务学校,后合并成浙江省交通学校,并于1999年升格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创建、发展经历了5次易址、4次合并、6次更名,从祠堂、农舍到砖墙、毛竹架搭起的教室再到现代化的教研用房,从最初的几百名学生到近5万名毕业生,从中专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的发展经历了坎坷的历程,面对发展过程的道道难关,学院始终具有永不放弃的信念;面对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学院始终抱有不断前进的理念,是毅力,让学院从无到有;是毅力,让学院从小变大;是毅力,让学院由弱变强!
筚路蓝缕,开启浙江交通专业教育的先河
1958年,浙江工农业和交通事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急需培养适应浙江省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省交通厅于1958年7月新建两所学校,一所是浙江省公路学校,一所是浙江省航务学校。
浙江省公路学校,建校时名为浙江省金华公路学校,校址设在金华市,距市区约5公里的市郊湖头镇,当时学校办公室设在祠堂里,房屋简陋破旧,教师和行政人员都在一起办公,教室和学生宿舍大多租用民房,部分学生还得睡在狭窄的阁楼上,一起身就要碰头。有的教室是临时搭成的简易竹舍,有的课桌是竹支架上钉块薄板而成的,20人师资是学校从各地调集的,1958年秋季招收了第一批456名新生,其中公路专业招6个班,小气候专业招3个班,如期开学。1959年学校迁到杭州西湖赤山埠,与原浙江省汽车驾驶学校合并。1960年师生开始在新址杭州金家渡挖土奠基,大兴土木,边办学上课,边建校劳动,到1961年初全部迁入。
浙江省航务学校,是在交通干校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学校设在杭州西山的六通寺旧址。1958年刚建校时,寺内还有许多佛像,教室和办公室是由原来的佛殿间隔开的,学生和教师的宿舍是原来寺院的厢房。1958年秋季招收新生400人,分3个专业8个班,船驾、轮机各2个班,港道工程4个班,教师14人。航校在这样简陋的教学、生活条件下办了近一个学期,考虑到办水上类的学校与西湖风景区甚不相宜,在1958年底学校改名为浙江宁波航务学校,迁至宁波镇海,以原镇海县府机关大院为校舍。
建校初期的航务学校和公路学校的师资,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部分是由交通厅调入的技术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但教师们安心教学、踏实工作、无私奉献;学习和生活条件简陋,但学生们珍惜机会、刻苦求知、参与建设,初步形成了交通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他们共同开启了浙江交通教育的先河。
两校缔结,跨入正规学历教育的大门
1963年省交通厅为加快发展交通教育,筹建浙江省交通学校,定址在杭州市金家渡,学校开设汽车驾驶分部和管理干部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办班。学校将宁波航务学校和浙江公路学校合并,将汽车驾驶分部办在余杭瓶窑。领导队伍、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都有所加强和充实,学校规模亦有所扩大。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公路与桥梁工程、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轮机管理、航道工程等五个专业,招收600名左右中专学生,约100人干训班学员。
学校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中专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在教学管理上,强调“双基”,开展观摩教学,教案展览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比较全面,学生毕业分配实施择优分配;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开展学雷锋、学王杰等活动,师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在学校管理上,组织专人制订各种规章制度,使教学秩序和管理工作趋于正常稳定。
正本清源,迸发经受十年浩劫后的生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10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学校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调整学校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扩大校园面积、改善办学条件。1979年,学校组织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学校实际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统一认识,明确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搞好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
锐意改革,迎接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
1999年,学校经过由初创到初具规模的40年,开始跨入更加辉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遵循“改革、发展、稳定”党的方针,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改革学校管理体制,面向市场、开门办学、开拓建设,学校办学硬件条件和学校管理条件建设获得突破性发展。连上4个台阶,成为省级、部级、全国重点中专,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这年的3月12日,教育部同意建立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步入高等职业教育。
学院明确了新形势下学院的办学模式、发展思路和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立足交通行业,面向浙江经济,以工科专业为主,推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坚持办学特色,紧扣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取得稳步发展。2001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高职教学工作评估,2004年被评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平安校园”,200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07年学院汽车系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学院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交通创业创新”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直面国家骨干职业院校建设的挑战
建校50余年来,学院遵循“以人为本,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培养交通建设和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质量方针,以提高教育质量、创立品牌为目标,以内涵求发展,坚持“立足交通行业,面向浙江经济”,充分依托行业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学院2009年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被交通运输部评为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同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院正朝着“建设成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行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前进。
巫渭清:坚韧交通四十载,立德立功立言
出生于浙江龙游的巫渭清,是山沟沟里长大的孩子,朴实得像一块石头。巫渭清是学院首届汽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金华市交通局工作40余年,主要从事文字工作。
立德,一辈子只做一项事业
人一辈子做透做好一件事,委实不容易。巫渭清老先生幼小在山里砍柴、读书、考上浙江省交通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金华专署交通管理局、金华地区交通局、金华市交通局从事汽车机务、人秘管理、计划财务等工作,直到年过花甲退休。退休以后,他仍然奋斗不止,至今还在为金华交通发展招商引资的金华市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职位上工作,干交通这一行,他已经历时40多年了。在金华这块热土上,从上世纪60年代有第一条水泥公路起,到如今拥有金丽温、杭金衢、金甬等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无不倾注着巫渭清的心血。
立功,一枝笔创造一个成就
巫渭清老先生从事交通行业40余年,笔耕数十载,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在各种报刊发表新闻稿件500余篇、论文40余篇,其中有5篇获得省、市优秀论文(作品)奖,他持有《中国交通报》、《浙江交通》特约记者证,是第一任交通报金华记者站长,曾担任10余个行业协会(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理事,退休后潜心编写专著和回忆录(《情系交通》、《三昧文存》)。除行业通讯报道的文章外,巫渭清老先生还撰写过报告文学、人物特写、时事评论等,他写的有关讴歌人民空军抢救装卸工人的通讯《二十四小时之内》、《战斗的堡垒》、《俏也不争春》,还有报告文学《胡公、在鬼门关开始路的游击》,游记《新、港、泰、澳探幽揽胜》等作品,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幅动人难忘的画卷,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在《兰江在呼唤》一文中,他引用杜牧的诗句“越峰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月花”,生动地描写了梅城三江会合、一花独放的水色山光。可以说,巫渭清用一枝笔创造了一个不仅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成就。
立言,一条路传世一段佳话
个人的归属感是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在群体中间生活,实现自我。数十年来,巫渭清老先生把满腔热血和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交通事业,他说,“是党培养了我,我要用手中的笔,写我所热爱的交通事业,歌唱美好的生活”。他的话情真意切、自然质朴,他的话真诚可信、受人尊敬,话里饱含着他对交通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是他一生的诺言。每当有人问及交通40年的发展变化,他都可以很快回答,如数家珍,他被誉为“金华市交通局的活档案”。
立德、立功、立言,他用四十余载春秋书写对交通事业的热爱,他用近半生的阅历诠释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他用坚持、用毅力践行交通人生价值,一条路传世一段佳话。
评价
交院人提出“学道修路”,意指增进德性、修治学业,要求每个交院人自强不息、不懈磨砺、精进不已。“道”是道路、是规律、是法则、是宇宙的本源,老子思想中的“道”,实有而虚无,是人的认识从有形的世界升华进入无形;“路”是“道”之路,是“道”之用,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天理、是良知仁性,可以指人生,事业由创业而亨通而利己利人而壮大巩固的过程。
交院人强调对事业要有毅力,崇尚静默循道修行,修桥补路,德行善举;诚心修炼,积善成德;
交院人强调对工作要有毅力,努力奋斗勇于创造,铺下的是路、架设的是桥、竖起的是航标、连接的是两岸、沟通的是心灵;
交院人强调对人生要有毅力,积极进取享受人生,学人生之道,走人生之路,感受生活,感受快乐,永远向上,勇往直前。
毅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有道是“刀靠石头磨,人靠困难练”,要具有坚强的毅力,要勇于面临困难,在困难中磨砺自己的意志。要学习悬崖峭壁上的大树,它们可能仅仅是一粒从风上飘来落在崖壁的细小种子,面临虫噬鸟啄之险;它们可能在初长成一棵幼树时,遭受风摧雷劈、缺肥少土之难;它们还可能面临不同恶劣条件,生存堪忧。然而,它们能挺过来,从一棵孱弱的幼苗长成耸立的大树,在悬崖上承受风雨,翩然独舞,与兽和声,与鸟共鸣,数十年、数百年,他们长在那里,成为可造之材,成为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