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院故事

交院故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认识交院 -> 交院故事 -> 正文

第二章——理想

信息来源: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7-06-29


理想:学道修路,卓越人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侍坐》)

“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描述他的理想时曾经这样说,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使他在高考落榜时还有勇气再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高考。

“坚信,荆棘丛中的花朵,有着惊心动魄的美丽;浪遏飞舟的豪情,胜过风平浪静的呼吸。是骏马,我自当嘶哮江山,腾空一跃,在紫镏金鞍上完成自己的使命”,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说,他认为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或者说是一个人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人的主观形象。理想是与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它往往和目前的行动不直接联系。

交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们相信理想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理想是对人生崇高目标的追求,理想是志气,理想是自信力。

首先,交院人崇尚“知行合一”,认为理想必须具有实践性。理想不是空想,对每个人的成长起重要的决定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融为一体的。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志向目标。每个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人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个人理想的实践过程使人从必然中获得自由,不仅使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人的精神不断升华。

第二,交院人信奉“路魂海量”(“路魂海量”作为学院的文化特质,体现着交通行业的特色,“路魂”——教育学生能够甘当铺路石,培养学生奉献精神,“海量”——教育学生能够海纳百川,培养学生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有包容心)认为理想必须具有社会性。理想是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理想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因而也是社会的。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人的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它是能把人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人类特有的。所以把理想设定为人是自私的,那是完全错误的。正是理想的这种社会属性,让每个人置身于社会实践中,使人的社会意识逐渐积淀为一种内在精神模式,为人的全部行为确定动机和目的,制约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路魂海量”的理想,是指个人的力量再大,也要融入社会的大集体中才能够有生命力,要甘当铺路石;个人的勇气再高,也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要具有大海的气度和容量。

第三,交院人尊重“学道修路”,认为理想必须具有神圣性。交院人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这种理想不同于一般的想法,更不同于做白日梦,它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统摄作用,占据统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统摄的高度凝聚作用,使处于理想中的人(主体)和理想对象(客体)结成一种神圣关系,人的精神通过自我超越进入一种崇高状态。理想的神圣性,反映出每一个具有理想的人对特定理想的刻骨铭心、全神贯注、倾情投入、恒久专一,表明其坚定的态度和独特的情感。“学道修路”的精神,是交院人崇高的理想追求,“道”是积善成德之道,是造福人类之道;“路”是日臻完善的人生之路,是绵延悠长的理想之路。

第四,交院人秉承“励志力行”,认为理想必须具有辩证性。自然辩证法证明,任何事物都存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都存在统一和对立的关系。人生中,不可能永远顺境,也不可能永远逆境,学会用平常心去看待顺境,学会用坚强之心去面对逆境。学院校训中的“励志”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建立高远而可行的理想信念,“力行”告诉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励志”。“励”与“力”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理念,他们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励”是目标,“力”是行动,以目标激烈行动,以行动证明目标。可以看出“励志力行”的校训告诉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生境”中生存,要学会“小理想”与“大理想”的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协调。

交院人谱写了属于交院每个人的理想之歌:

运河流远,良渚曙光,悠悠千年盛世传春风。

继承传统,开创未来,汗水铸起理想家园。

大学之道,明德至善,耕书勤业自强永思源。

放飞梦想,收获希望,肩负重任立志为国。

交通跨越,贡献青春,共济远航同创辉煌。

我们意气风发,我们厚积薄发,励志力行,求是进取永向前。

这是一曲豪情迈怀之歌,一曲奋斗前进之歌,“肩负重任立志为国”,交院人视其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励志力行进取向前”,交院人视其为一生生活的目标。崇高的理想激发每个交院人的热情,激励每个交院人的行动,激昂每个交院人的青春,不因年龄的增长而衰老,不因一时的困苦而放弃,每个交院人在其一个一个理想的实现时,获得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刘渊:黄埔军官出身的老校长

“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激励我奔向黎明的曙光

大爱为道,精诚为开,如果说什么对刘渊老先生一身影响至大,那么黄埔精神的光芒就是激励他义无反顾奔向黎明的推力。“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不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更留下一代代黄埔人心中有家国、行动想他人的优良传统。张治中将军诠释“亲爱精诚”黄埔校训说,“亲爱精诚”是遵循孙中山先生和平奋斗建军思想而制定的,是建校的精神支柱,是黄埔的动力、灵魂,须臾不可离也。“亲”是亲热关系近,感情真实不虚假;“爱”是信服倾慕喜接近,对人对事有感情;“精”是完美纯洁无私念,精益求精不复杂;“诚”是恳切真挚,开诚布公无虚伪。

1949年,解放前夕,见证过新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一刻的中国显得特别的黑暗,内战的枪炮声此起彼伏,人们翘首以盼着光明的到来。在亲身经历和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致民众于水深火热而不顾的无耻行径后,一颗奔向光明的种子在刘渊的心中生根发芽,一颗赤诚的心在烈火的炮声中沸腾,一颗融有黄埔精神“亲爱精诚”的使命与责任之心,正在不断的激励着刘渊对光明的迫切与自由的无限渴望。应该说此时的刘渊在国民党政府中还是非常有为和前途的,丰厚的经历使其拥有相当不错的前景,他毕业于我国最早的军官学校——马尾海军学校(后成为黄埔军校分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选送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接受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技术教育,毕业回国后受命参加接收英政府转让的轻巡洋舰“重庆号”,出任“重庆号”舰枪炮长,这在当时社会中已经属于比较成功的人士。此时的刘渊毅然决然参与起义,这是需要何种坚定的信念,是对生与死的考验,对光明与黑暗的决择,对黄埔精神“亲爱精诚”的最好诠释。

1949年2月25日,历史铭记这一天,刘渊与部分官兵一起协助正直爱国的舰长邓兆祥率舰北上,参与起义,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成员。“重庆号”舰爱国官兵的正义行动震惊中外,毛泽东、朱德得知“重庆号”起义成功,从党中央西柏坡向“重庆号”舰长和全体官兵致嘉勉电,并派贺龙、伍修权等高级将领亲赴葫芦岛慰问舰长和“重庆号”全体官兵,祝贺起义成功。

刘渊,这位浙江欧美同学会西欧分会会长、浙江省黄埔同学会会长,回眸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凝聚的眼眸中这位老人的脸上写满了刚毅坚定的神情,当我们问起是什么支撑他走在革命的前沿,他简单而有力的答复是“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

远航大海的博大胸怀激发我磨砺教育的忠诚

大海,壮阔无边,直挂云帆,承载帆翎舟蚁,承载山箕岛篑,有波澜壮阔的气度,有惊涛骇浪的力量,远航者用毅力诠释生命,激荡着破浪扬帆的坚持;教育,深邃博大,坦荡无际,胸怀着对教育的忠诚,胸怀着对学子的关爱,寄有长辈对晚生的慈爱,寄有社会对成长的责任,教育家用意志诠释生命,激励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刘渊,作为一名海军将领出身的教育工作者,既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又有教育家一般的胸襟。新中国成立后,刘渊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航海科长、大连海军指挥学校主任教员等职,被授予海军少校军衔,他是最早把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引进到人民海军的贡献者之一,也是时最早把“雷达”这个概念引致中国来的人。从部队转业后,刘渊参加了创建浙江省航务学校的工作。在国家困难时期,与其他人员一起,从零开始,燕子筑巢般地用双手建设刚刚起步的学校。可以说,出身著名海军院校的刘渊,无论在海军学校,还是在普通学校航海专业任教,都承袭了作为一名海军人员的优良品质,在他身上看到的是远航大海的博大胸怀。一口纯正的英语,让每一位知晓他的人为之叹服,甚至于十分清楚最新一版《朗文外语字典》的修订之处。

1956年国庆节,刘渊曾作为大连地区海军部队的唯一代表到北京天安门观礼,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6年刘渊受交通部、教育部联合派遣,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工作署组织的会议。

几十年的戎马军旅和执教身涯,经历了多少风雨,从不言放弃,勇敢的挑战一切困难,坚守着一名远航者信守的誓言,从留学归国到参加起义,从铮铮铁骨的军人到执教讲堂的先生。他,刘渊,以远航大海的气度,忠诚于教育,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航海事业精心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激荡我健康快乐的人生

雷锋说过:“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刘渊是这样一个人,心情豁达、乐观向上,耄耋之年,仍清颜鹤发、步履稳健、思维敏捷、吐字清晰,他是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人,他将所有创造融于这个世界,将快乐、健康、向上的心态伴随自己,将对生活的真知融于人生,他真正拥有这个世界。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渊受到迫害,经受考验,他面对无尽的磨难,仰起头、挺起胸,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刘渊用他的行动证明着,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荡着他健康快乐的人生。1984年1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面对这位传奇老人,我们肃然起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刘老正是用他那坚强的毅力挑战一个又一个困境,品味刘老的人生,就像品读新中国发展史,解读前辈努力奋斗的动人故事,我们为身边有生动的英雄感到自豪和幸福,他们为革命奋斗的远大理想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树起了丰碑。